22秋《中国当代文学史》作业_2

未知 试卷 2022-11-12 763

摘要:1、[判断题] 在急需解决“建设”——包括经济建设、文化建设、制度建设等诸多问题的建国后的1958年前后,属于阶级本位文学的“革命历史小说”进入不了当代文学的主潮。A、对B、错 2、[判断题] 《白鹿原》表现了人在历史激流中的无奈处境,个体选择经常被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所驱动。A、对B、错&...

1、[判断题] 在急需解决“建设”——包括经济建设、文化建设、制度建设等诸多问题的建国后的1958年前后,属于阶级本位文学的“革命历史小说”进入不了当代文学的主潮。

A、对

B、错

 2、[判断题] 《白鹿原》表现了人在历史激流中的无奈处境,个体选择经常被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所驱动。

A、对

B、错

 3、[多选题] 梁晓声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,以北大荒般雄浑苍茫的笔调描写知识青年在苦难中激情、理想不泯,在建设祖国边疆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人生的意义。

A、《今夜有暴风雪》

B、《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》

C、《人生》

D、《绿化树》

 4、[多选题] 以下哪些作品属于“先锋小说 ”?

A、《你别无选择》

B、《无主题变奏》

C、《冈底斯的诱惑》

D、《苍老的浮云》

 5、[判断题] 王文义是莫言的《红高粱》中的人物。

A、对

B、错

 6、[判断题] 《小鲍庄》是中国新文学诞生以来第一篇以伦理、以仁义为正面主题的作品。

A、对

B、错

 7、[单选题] 在_______这部作品中,赵树理的幽默第一次用于“新故事”,“北国的幽默” 转化为“南国的幽默”。

A、《小二黑结婚》

B、《登记》

C、《三里湾》

D、《锻炼锻炼》

 8、[判断题] 韩少功的小说《爸爸爸》描写了一次历史的循环,表现了对生活本质的认同以及对历史前进的希望和惆怅。

A、对

B、错

 9、[多选题] 以下哪些属于莫言创作的作品?

A、《丰乳肥臀》

B、《追月楼》

C、《红高粱》

D、《五月乡战》

 10、[单选题] 《青春之歌》所描写的_______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中,就有从“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”进而“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”的过程。

A、余永泽

B、林道静

C、江华

D、卢嘉川

 11、[判断题] 《四世同堂》在建国初期,表现中国人民在国家获得独立之后,精神上站了起来的现实

A、对

B、错

 12、[判断题] 王蒙在《春之声》中追求的是“没有结构痕迹的行云流水式的结构” 。

A、对

B、错

 13、[判断题] 蓝佩玉是《蝴蝶》中的人物。

A、对

B、错

 14、[单选题] 《乔厂长上任记》的作者是________。

A、蒋子龙

B、张锲

C、王润滋

D、刘心武

 15、[单选题] ________是一首“严峻的乡村牧歌”。

A、《爬满青藤的小屋》

B、《姐姐寨》

C、《山川呼啸》

D、《芙蓉镇》

 16、[单选题] 《登记》属于_________。

A、“问题小说”

B、新写实小说

C、寻根小说

D、反思小说

 17、[判断题] 《平凡的世界》反映了中国农民的二次“翻身”。

A、对

B、错

 18、[单选题] ___________表现的是主观的爱情哲学,表现婚姻是感情行为,诉诸直觉。

A、《肖尔布拉克》

B、《绿化树》

C、《男人的一半是女人》

D、《邢老汉和狗的故事》

 19、[单选题] 王蒙在短篇小说__________里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发出改进党的作风的呼吁。

A、《悠悠寸草心》

B、《蝴蝶》

C、《布礼》

D、《春之声》

 20、[多选题] 下面哪些作品__________,以描写蓬蓬勃勃的社会建设强烈地表现了1950年代初期的“建国文学”的总主题。

A、《登记》

B、《龙须沟》

C、《青春万岁》

D、《我们播种爱情》

 21、[单选题] 茹志鹃的短篇小说__________批评党的高级干部石一峰父子只对他们自己在“文革”中受到的伤害耿耿于怀,却忽视杨萌一家的不幸遭遇。

A、《高高的白杨树》

B、《静静的产院》

C、《剪辑错了的故事》

D、《草原上的小路》

 22、[单选题] 王蒙195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,描写以郑波、杨蔷云为代表的女中高二学生,带着历史的整体感,带着旧社会在她们心上刻下的“严峻的痕迹”,以无比真诚的情怀,进入了“从来没有过的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”时期。

A、《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》

B、《青春万岁》

C、《春之声》

D、《活动变人形》

 23、[判断题] 寻根文学作家将目光投向整体的现实人生,注目于民族的生存状况,普遍地发现民族文化的危机。

A、对

B、错

 24、[多选题] 刘绍棠的哪些作品描写了京东北运河两岸人民舍己为人、坚持正义、反对邪恶的高尚品格,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

A、《京门脸子》

B、《豆棚瓜架雨如丝》

C、《蒲柳人家》

D、《瓜棚柳巷》

 25、[单选题] _________以其对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赞颂,成为“十七年”反映体制思想的“压卷”之作。

A、《苍生》

B、《西沙儿女》

C、《金光大道》

D、《艳阳天》

 
相关推荐

评论列表
友情链接
关闭
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