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师大《中国古代文学史(二)》在线作业一

未知 试卷 2022-10-24 964

摘要:1、[多选题] 盛唐边塞诗派的诗人()A、王翰B、崔颢C、王之涣D、李颀 2、[多选题] 《诗经》情诗主要分为哪几类( )A、求偶之歌B、婚姻家庭之歌C、弃妇之歌D、恋人之歌 3、[单选题] 明代传奇剧《红梅记》的取材来源是()A、《集异记》B、《张于湖传》C、《吴越春秋》D、《...

1、[多选题] 盛唐边塞诗派的诗人()

A、王翰

B、崔颢

C、王之涣

D、李颀

 2、[多选题] 《诗经》情诗主要分为哪几类( )

A、求偶之歌

B、婚姻家庭之歌

C、弃妇之歌

D、恋人之歌

 3、[单选题] 明代传奇剧《红梅记》的取材来源是()

A、《集异记》

B、《张于湖传》

C、《吴越春秋》

D、《剪灯新话》

 4、[判断题] 《陈州粜米》是爱情剧

A、对

B、错

 5、[单选题] 杨万里诚斋体诗最为出色的是()

A、乐府

B、古风

C、律诗

D、绝句

 6、[多选题] 下列诗文流派中,属于清代的有( )

A、阳羡派

B、浙西派

C、唐宋派

D、桐城派

E、公安派

 7、[判断题] 沈德潜的诗歌创作主张是师法唐诗

A、对

B、错

 8、[多选题] 刘桢的诗作是《赠从弟》三首,分别以哪三种事物比喻坚贞高洁的品格( )

A、浮萍

B、凤凰

C、松柏

D、萍藻

 9、[单选题] 《桃花扇》的基本故事是()

A、李甲和杜十娘的爱情故事

B、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

C、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

D、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

 10、[多选题] 下列作品属于咏物词的有( )

A、苏轼《卜算子》(缺月挂疏桐)

B、苏轼《水龙吟》(似花还似非花

C、周邦彦《兰陵王》(柳阴直)

D、陆游《卜算子》(驿外断桥边)

 11、[判断题] 陈维崧的词风是师法苏轼、辛弃疾,豪放苍凉

A、对

B、错

 12、[判断题] 《荡寇志》的题材类型是讽刺小说

A、对

B、错

 13、[多选题] 《史记》的思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( )

A、宏扬道义文化传统

B、对帝王的缺点和残暴大胆直书

C、热情地描写被压迫阶层的起义和反抗

D、推崇抗争精神.

 14、[判断题] 关于《西游记》的主旨,鲁迅提出的说法是游戏说

A、对

B、错

 15、[判断题] 南社中风格独特的诗人苏曼殊被誉为革命和尚

A、对

B、错

 16、[单选题] 竟陵派提倡的诗风是()

A、典雅工丽

B、清新自然

C、幽深孤峭

D、温柔敦厚

 17、[判断题] 下列元杂剧作品,取材于唐传奇的是《柳毅传书》

A、对

B、错

 18、[单选题] 戴复古是江湖诗派的代表诗人,他的诗集中数量占一半的是()

A、五律

B、五绝

C、七绝

D、七律

 19、[多选题] 苏轼对词的题材的开拓表现为( )

A、表达表示仕宦之情

B、抒发悼亡之悲

C、抒发了人生遭遇和自己的感触

D、使词完全士大夫化

 20、[单选题] 李贽文学主张的核心是()

A、情真说

B、童心说

C、性灵说

D、神韵说

 21、[判断题] 明代长篇小说《木寿杌闲评》是历史演义

A、对

B、错

 22、[单选题] 北宋晏殊主要是以词传名,被称为()

A、豪放词人

B、爱国词人

C、俚俗词人

D、富贵词人

 23、[判断题] 目前《红楼梦》的通行版本是程甲本

A、对

B、错

 24、[多选题] 花间派词人主要有()

A、温庭筠

B、韦庄

C、和凝

D、牛希济

 25、[多选题] 《韩非子》散文的特点是什么( )

A、明切犀利

B、冷峻峭拔

C、极善分析

D、条理严密,议论透彻

 26、[单选题] ( )是儒家传习最早的一部书。据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所说,该书出于孔子,应是孔子搜集从西周至春秋周、鲁各国的礼仪,加以整理、编辑而成之书。

A、《仪礼》

B、《礼记》

C、《周礼》

D、《国风》

 27、[多选题] 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()

A、文以明道

B、不平则鸣

C、文从字顺

D、陈言务去

 28、[判断题] 《十五从军征》是十五次从军的故事

A、对

B、错

 29、[单选题] 李玉传奇的基本特征是()

A、多以历史题材表现深刻思想

B、往往关注现实问题,有感而发

C、讲求戏曲的娱乐功能和形式技巧

D、追求戏曲的案头阅读效果

 30、[单选题] 《儒林外史》中王冕这个人物是()

A、保持人格独立,讲究文行出处的潇洒士人的代表

B、牺牲自我和个性,追求科举功名的一般文土的代表

C、实现了科举理想,却不得任用的清苦京官的代表

D、终生应举,却屡试不第的落魄士人的代表

 
相关推荐

评论列表
友情链接
关闭
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